新闻资讯
22
2025
-
07
大暑至,热浪涌!高温作业安全提示请收好
当骄阳似火炙烤大地,当蝉鸣声声宣告盛夏的热烈,我们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“大暑”。此时节,高温、高湿天气成为常态,滚滚热浪给户外及高温环境下的作业人员带来了不小的挑战。为了确保大家的身体健康和作业安全,这份高温作业安全提示请务必牢记于心。
当骄阳似火炙烤大地,当蝉鸣声声宣告盛夏的热烈,我们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“大暑”。此时节,高温、高湿天气成为常态,滚滚热浪给户外及高温环境下的作业人员带来了不小的挑战。为了确保大家的身体健康和作业安全,这份高温作业安全提示请务必牢记于心。
高温作业前,这些准备要做好
1、合理安排作业时间。尽量避开中午11点至下午3点这个气温最高的时段进行室外作业,可适当调整工作班次,采取早出工、晚收工的方式,保证工人有充足的休息时间,避免疲劳作业。
2、防护用品配备齐全。作业人员必须穿戴好透气、轻便的工作服,同时佩戴好安全帽、防护眼镜等防护装备。对于在高温环境下作业的人员,还可以准备冰袖、遮阳帽等防晒用品,减少阳光直射对身体的伤害;随身携带便携小风扇、湿毛巾以便随时降温;医药箱备足防暑药品。
3、做好健康检查。高温作业对人体的身体素质有一定要求,患有高血压、心脏病、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人员,不宜从事高温作业。用人单位应在作业前对员工进行健康排查,确保员工身体状况适合高温环境作业。

高温作业中,这些要点要牢记
1、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。高温环境下人体出汗量大,容易导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,作业人员应每隔15-20分钟饮用一次水,每次饮水量不宜过多,以100-150毫升为宜,可选择淡盐水、绿豆汤等饮品,避免饮用含咖啡因和酒精的饮料。
2、定时休息,避免长时间连续作业。作业人员可以每工作1-2小时就到阴凉通风的地方休息10-15分钟,让身体得到恢复。同时,用人单位可以在作业现场设置临时休息点,配备风扇、遮阳棚等设施,为工人提供良好的休息环境。
3、密切关注身体异常信号。如果在作业过程中出现头晕、头痛、口渴、多汗、全身乏力、心悸等症状,可能是中暑的先兆,应立即停止作业,到阴凉处休息,并采取相应的降温措施。如果症状持续加重,应及时就医。

高温作业后,这些事项要注意
1、不要立即洗冷水澡。因为高温作业后人体血管处于扩张状态,立即洗冷水澡会导致血管急剧收缩,容易引发感冒、心脑血管疾病等。作业人员应先休息一段时间,待身体温度恢复正常后再用温水洗澡。
2、合理饮食,补充营养。高温作业后人体消耗大量能量,应多吃一些富含蛋白质、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,如鸡蛋、牛奶、瘦肉、新鲜蔬菜和水果等,以补充身体所需的营养,增强身体抵抗力。
3、保证充足的睡眠。高温天气下人体容易疲劳,充足的睡眠可以帮助身体恢复体力,提高身体的耐热能力。作业人员应保证每天有7-8小时的睡眠时间,避免熬夜。
中暑应急处置“三步法”
1、识别信号:头晕头痛、恶心乏力、皮肤灼热等可能是中暑前兆。
2、紧急处理:立即转移至通风阴凉处,解开衣领散热;用湿毛巾擦拭额头、腋下降温;适量饮用淡盐水或防暑药品。
3、专业救援:如出现高热不退、神志不清、抽搐等重度中暑症状,应立即送医。
防暑药品
1、解暑降温类
藿香正气系列(藿香正气水、藿香正气丸、藿香正气软胶囊等):
适用于因暑湿引起的头晕、头痛、腹胀、呕吐、腹泻等症状,尤其适合在高温高湿环境中使用。(注意:藿香正气水含酒精,服用后避免驾车或操作机械,对酒精过敏者可选择其他剂型。)
十滴水:
主要用于中暑引起的头晕、恶心、腹痛、胃肠不适,其解暑作用较强,适合中暑症状较明显时使用(如出现强烈呕吐、头晕眼花)。(注意:药效较猛,孕妇忌用。)
人丹:
用于轻度中暑,可缓解头晕、胸闷、恶心、晕车晕船等,含薄荷脑等成分,有清凉解暑、生津止渴的作用,适合随身携带。
2、清热生津类
金银花露:
由金银花蒸馏制成,具有清热解毒、消暑生津的功效,适合暑热导致的口干舌燥、咽喉肿痛,儿童也可适量服用。
清凉油/风油精:
外用药品,涂抹于太阳穴、额头或患处,可缓解中暑引起的头痛、头晕,以及蚊虫叮咬后的瘙痒,通过清凉刺激提神醒脑。
3、补充电解质类
口服补液盐:补充钠、钾等电解质,预防和治疗中暑引起的脱水、电解质失衡。
淡盐水/运动饮料:虽非药品,但能快速补充水分和电解质,适合日常防暑。
注意事项:
(1)避免盲目用药:中暑分为“阳暑”(暴晒导致高热、无汗)和“阴暑”(暑湿+受凉,如空调房进出),藿香正气类更适合“阴暑”,“阳暑”(如热射病)需及时就医,不可仅靠药品延误治疗。
(2)特殊人群慎用:孕妇:禁用十滴水、藿香正气水(含酒精或某些中药成分可能影响胎儿)。婴幼儿: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,避免刺激性外用药品接触眼、口、鼻。慢性病患者(如高血压、心脏病、肝病):服用藿香正气类前咨询医生,避免成分冲突。
(3)储存条件:防暑药品需避光、阴凉处存放(避免高温暴晒),过期药品会降低药效,甚至产生毒性,需定期检查更换。
(4)防暑优先于用药:药品仅为辅助手段,高温天气应尽量减少正午外出,做好防晒、通风,及时补水,才是预防中暑的关键。
刮痧防暑
刮痧是中医传统疗法之一,在防暑方面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,其原理是通过刺激体表经络、穴位,调节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,从而缓解暑热引起的不适。刮痧仅适用于轻度中暑或先兆中暑,若出现高热(体温≥38.5℃)、剧烈呕吐、意识模糊、无汗等重症中暑(热射病)症状,需立即停止刮痧,及时送医抢救,不可依赖刮痧延误治疗。
防暑刮痧的操作要点
1、准备工具
选用专用刮痧板(牛角、玉石材质为佳,避免金属板),搭配刮痧油(或橄榄油、润肤乳),减少皮肤摩擦损伤。
2、操作手法
(1)力度由轻到重,以皮肤出现轻微红色痧痕(“出痧”)为度,避免过度用力导致皮肤破损。
(2)刮拭方向遵循“由上至下、由内向外”,同一部位刮拭5-10次即可,不宜反复刮同一处。
(3)每次刮痧时间控制在10-15分钟,避免过长时间消耗体力。
3、推荐刮拭部位
(1)颈部:风池穴(后颈两侧凹陷处)、颈后正中的督脉部位,可缓解头痛、头晕。
(2)背部:沿脊柱两侧的膀胱经(从肩到腰)刮拭,此处有多个清热解暑的穴位(如大椎穴、肺俞穴),能促进暑湿排出。
(3)肩部与手臂:肩部的肩井穴、手臂的曲池穴(肘部弯曲处),可辅助清热、缓解上肢乏力。
4、注意事项
(1)刮痧后需避风避寒,避免立即进入空调房或接触冷水,以免邪气入侵;
(2)刮痧后1-2小时内多喝水,补充水分,帮助身体代谢;
(3)皮肤有破损、过敏或患有出血性疾病(如血小板减少)者,禁止刮痧;孕妇、老年人及儿童需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。
刮痧与防暑药品配合使用
1、出现轻微头晕、胸闷时,先刮痧颈后和肩部缓解不适,再配合服用人丹或藿香正气类药品;
2、若中暑症状较明显(如呕吐、腹痛),应以药品缓解为主,待症状减轻后再通过刮痧调理身体;
3、日常预防时,可每周刮痧 1 次,同时随身携带防暑药品,双重保障。

大暑时节,高温天气持续“在线”,高温作业安全问题不容忽视。希望广大用人单位和作业人员都能重视高温作业安全,落实各项防暑降温措施,确保作业人员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。让我们一起平安度过这个炎热的夏天!